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驚世真言 Frost/Nixon:娛樂性十足


《驚世真言》這個香港譯名,明顯是在呼應1996年上映的傳記片《驚世謊言 - 尼克遜》。尼克遜傳記這項吃力不討好的任務早由奧利華史東接手,事隔三十年再舊事重提,用意為何?這回非要繼續對尼克遜窮追猛打,也不是為他平反說項,只是引用這歷史背景來借題發揮。

1977年尼克遜已經下台,希望接受訪問以挽回聲譽,卻無記者敢應戰,燙手山芋輾轉落到記者Frost手上。導演朗候活把訪問拍得像拳賽一樣,加上彼得摩根的劇本,你一言我一語,針鋒相對,煞是好看。電視廠搖身一變,成為兩個男人為名譽而戰的擂台。

當然,娛樂歸娛樂,想看歷史批判的觀眾就無法從此片獲得滿足。「Fails to add anything of substance to the history that it portrays. 」- Scott Mendelson 一語道破,窒礙此片更上一層樓的問題癥結。相對於一眾同樣講述美國黑歷史的先驅者,他們無不是公開一些觀眾從未接觸過的新資訊(《驚天大陰謀》、 《JFK驚天大刺殺》),部份更會重提並重新審視一些漸被遺忘但依然存在的社會問題,啟發思考(《幕後謊言》)。即使帶有陰謀論也好,總算是拋出了事實根據;然而將歷史人物美化,卻是無從稽考。


演技多變的Sam Rockwell,演一名充滿抱負、窮追猛打誓要尼克遜道歉的學者,成為電影的主要喜劇來源。真好奇他本人看過此片後會有何感想,尤記得一幕:他首次面對面跟尼克遜碰頭,即被對方那份氣宇軒昂的魅力攝住,忍不住要跟他握手。你說,這不是美化是什麼?

總括而言,《驚世真言》流於借題發揮的層次,在故事重塑之餘,無法帶來任何新觀點或角度詮釋。這解釋了為何電影一路被視為奧斯卡熱門,卻在美國多個影評人協會與獎項無緣,其實一切都早見端倪。好看,但跟一般競爭對手相比,在重量上顯然被拋離,難怪在奧斯卡再一次鍛羽而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