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人狗情未了 Truman:淡如水

主角患癌,死期將至,好友多年無見,突然到訪,短短4日內陪他看醫生、為愛犬尋找新家、又到荷蘭見兒子。原片名《Truman》是陪伴主角多年的老狗的名字,還讓牠登上海報,但原來只是掛羊頭賣狗肉,這條主線很快就被淹沒。

劇情有點零碎散漫,不像荷里活電影的主角往往臨死才回望半生,悔不當初。這裏主角與兒子只是有點生疏,絕非血海深仇。這種淡如水的處理手法,為電影奪得西班牙哥雅獎多個大獎,卻不是我那杯荼。

電影從主角好友的角度出發,卻無法映照出他對自身生活的反省。選材角度有點令人摸不着頭腦,兩人都無法從4日旅程中,悟出什麼人生大道理。想喝心靈雞湯的觀眾,還是去看《閃亮人生》吧。

蝙蝠俠對超人 Batman v Superman:急就章

在改編電影的路途上,DC已被老對手Marvel拋離太多,竟妄想用一套電影就為《正義聯盟》鋪陳。結果著名角色Flash居然是在閉路電視首次露面,不單無關主線,亦打破神袐感。還記得那個胎死腹中的奸角聯盟「Sinister Six」電影計劃嗎?在《新蜘蛛俠》裏不就是出現了幾件裝備,就足以引起漫畫迷討論,DC犯不着要Aquaman露真身吧。

上述劇情當然可以輕易剪走,但《蝙蝠俠對超人》劇本還是千蒼百孔。尤其當大家看過《美國隊長3》後,就更覺蝙蝠俠與超人之間的所謂矛盾,其實十分無稽,Lex推波助瀾的計劃也漏洞處處。

即使只看動作場面,因為預告片出得太多,實在無驚喜,只覺特技效果眼花瞭亂。萬眾期待的蝙蝠俠隻揪超人,無決一生死的大戰氣氛,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們會和好如初,共同對抗敵人。至於終極怪物最後才出場,不像一般動作片般,先殺一些二打六以震攝觀眾,亦是劇本的硬傷。

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沽注一擲 The Big Short:早知結局的教育電視

故事骨幹大概就是這樣吧:金融海嘯來臨前,三路人馬率先洞悉次按危機,藉此大賺一筆。於是,主角經常要說服投資銀行與客戶,而對方就當他們傻仔般,不停高呼「不可能,房貸不可能爆煲」。但觀眾明白,金融海嘯是千真萬確發生了的事,再把這些場面重演,也不會對這幾位「先知」有什麼驚奇或崇拜的感受。

除了Ryan Gosling與Steve Carell有同台戲之外,其實另外兩位男星是各有各演。
《沽注一擲》不在乎起承轉合,三路人馬也沒任何交匯處。說到底,這是一套教育電視,提醒觀眾不要錯信銀行,胡亂投資。主角們經常直視鏡頭講話,甚至有Margot Robbie與Selena Gomez客串,以賭場做例子解釋何謂CDO。過去經常為喜劇執導演筒的Adam McKay,用上搖晃鏡頭及頻密剪接,保持電影節奏明快。身兼監製的畢彼特,加上三大男星擔綱演出,無非要吸引(還是欺騙?)觀眾進場,欣賞這套教育電視。

沒錯,《沽注一擲》不會令觀眾有一秒覺得悶,牽涉的金融術語也解釋清楚。但事隔七年,大家都對次按危機的起源略知一二,總想電影提供一些新的insight,而不是舊調重彈。我知道,窮人根本買不起樓,銀行家都是貪婪的魔鬼,然後呢?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火線狙擊 In the Line of Fire:重振雄風

有點出奇《火線狙擊》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劇本,畢竟劇情設定,完全是為滿足中老年男性觀眾的幻想-重振雄風,鬥智過程亦難脫警匪片公式,商業味極濃。如果要解釋這項提名,大概是它的過億美元票房,以及奇連依士活的魅力吧。

一老一嫩的警察組合,是老掉牙的角色設定。不擅交際的Frank(奇連依士活飾演)被上司質疑能力,只有年輕拍檔Al肯陪他上刀山落火海。憑來電刮出匪徒巢穴,想退休偏偏在最後一次出差時遇害,都是警匪片常見公式。說它滿足中老年男性觀眾的幻想,是因為年過六十的Frank經常口出狂言,歧視女性,卻能抱得美人歸,對方還比他年輕廿多歲。雲妮羅素飾演的女探員,對劇情推進沒甚麼實質幫助,主要就是擔當被Frank調戲的對象。


最值得留意的,是尊麥高維治的演出。他飾演的前中情局刺殺專家,神經兮兮,每次出場不問情由就開槍殺人。他又懂得在言語上挑釁Frank,嘲笑他不敢為保護總統而犧牲性命,兩人的心理戰是戲劇張力的主要來源。這個奸角不單為《火線狙擊》添上新意,亦為尊麥高維治帶來最佳男配角提名。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不能拆的禮密 The Gift:佈局花心思

祖爾艾哲頓(Joel Edgerton)是近年冒起的綠葉王,自從在澳洲片《動物王國》嶄露頭角後,開始轉到到荷里活發展,形象多變,《Warrior》演拳手、《大亨小傳》演有錢佬、甚至在《出埃及記》演法老王。艾哲頓這回在《不能拆的禮密》演釋怪人Gordo,花了不少心思在造型設計上,與髮色不搭配的鬍鬚、單邊耳環、老套衣着,加上艾哲頓入型入格的演出,不單令男女主角渾身不自在,觀眾也不期然毛管戙。這位綠葉王原來還身兼《不能拆的禮密》的編導,確實多才多藝。
沒有猛鬼喪屍,沒有變態殺手,《不能拆的禮密》逐少逐少地揭露三位主角的神秘過去,製造懸念。在血腥電影當道的年代,十分難得。電影大部份情節都發生在男女主角的新居,富有現代感的落地玻璃,增加了大屋的空間感,經常獨處的女主角更顯孤寂,經常疑神疑鬼。尤其新居裝修是由女主角親自設計,反令Gordo可以隨意透過玻璃窗監視她,切合「自作孽」的復仇主題。比較遜色的地方,是女主角追查過程,主要是由兩位角色的嘴巴說出真相,而不是由觀眾自行把細節拼湊。但整體而言,《不能拆的禮密》還是一齣頗有心思的懸疑片。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驚世真言 Frost/Nixon:娛樂性十足


《驚世真言》這個香港譯名,明顯是在呼應1996年上映的傳記片《驚世謊言 - 尼克遜》。尼克遜傳記這項吃力不討好的任務早由奧利華史東接手,事隔三十年再舊事重提,用意為何?這回非要繼續對尼克遜窮追猛打,也不是為他平反說項,只是引用這歷史背景來借題發揮。

1977年尼克遜已經下台,希望接受訪問以挽回聲譽,卻無記者敢應戰,燙手山芋輾轉落到記者Frost手上。導演朗候活把訪問拍得像拳賽一樣,加上彼得摩根的劇本,你一言我一語,針鋒相對,煞是好看。電視廠搖身一變,成為兩個男人為名譽而戰的擂台。

當然,娛樂歸娛樂,想看歷史批判的觀眾就無法從此片獲得滿足。「Fails to add anything of substance to the history that it portrays. 」- Scott Mendelson 一語道破,窒礙此片更上一層樓的問題癥結。相對於一眾同樣講述美國黑歷史的先驅者,他們無不是公開一些觀眾從未接觸過的新資訊(《驚天大陰謀》、 《JFK驚天大刺殺》),部份更會重提並重新審視一些漸被遺忘但依然存在的社會問題,啟發思考(《幕後謊言》)。即使帶有陰謀論也好,總算是拋出了事實根據;然而將歷史人物美化,卻是無從稽考。


演技多變的Sam Rockwell,演一名充滿抱負、窮追猛打誓要尼克遜道歉的學者,成為電影的主要喜劇來源。真好奇他本人看過此片後會有何感想,尤記得一幕:他首次面對面跟尼克遜碰頭,即被對方那份氣宇軒昂的魅力攝住,忍不住要跟他握手。你說,這不是美化是什麼?

總括而言,《驚世真言》流於借題發揮的層次,在故事重塑之餘,無法帶來任何新觀點或角度詮釋。這解釋了為何電影一路被視為奧斯卡熱門,卻在美國多個影評人協會與獎項無緣,其實一切都早見端倪。好看,但跟一般競爭對手相比,在重量上顯然被拋離,難怪在奧斯卡再一次鍛羽而歸。

初戀有病 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世界圍住自己轉

別要看見有女孩患上絕症,就以為這是另一套《生命中的美好缺憾》。這絕不是浪漫愛情片。正如片名所示,「我」才是主角,黑人朋友Earl與絕症女孩Rachel都不過是襯托,是推進主角Greg成長的工具。

Earl沒有過去,沒有想法,不知為何總是圍繞主角左右,但Greg與Rachel成為好友的過程才真正滑稽。 Greg被母親強逼去安慰Rachel,明明兩人算不上認識,Rachel也有幾個好姊妹可以哭訴,卻容許Greg每天到自己家探訪,真是搵戲嚟做。

電影由Greg角度出發,但由始至終都無法說服觀眾愛上這位主角。想多了解Rachel的心情嗎?對不起,觀眾甚至看不到她與母親的互動,也看不出她與主角的關係如何漸進,導演反而花時間描寫主角誤服毒品的瑣事,真叫人摸不着頭腦。焦點錯置,實在是《初戀有病》的致命傷。

最惹人討厭是Greg自怨自艾的個性,竟要患上絕症的Rachel反過來鼓勵。
能夠當上辛丹斯電影節的寵兒,《初戀有病》固然用上各種特別的攝影技巧,使觀眾目不暇給。有stop-motion動畫,重覆鏡頭表達時間流逝,對剪鏡頭不留looking room,甚至把鏡頭橫置。但導演花太多心機去鑽研鏡頭,反而予人不真誠的感覺,尤其這些攝影技巧根本就無助傳達劇情,只會令觀眾分心。

說到底,這只是花巧版《The Spectacular Now 戀夏進行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