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電影] 追擊者 The Chaser (2008)


追擊者 The Chaser
IMDB Link User Rating: 7.9/10 (1,286 votes)
RT Link 83%好評 平均分: 6.6/10

也許是前人太出色的原故,同樣是關於變態連環殺手的電影,《追擊者》很容易會被拿來與《沉默的羔羊》和《七宗罪》等經典作比較。事實上,《追》片蹈襲前人的地方不算多,尤其是編導羅宏鎮選擇走一條迥乎不同的路,早在片首已毫不扭捏地展示了兇手的身份、犯罪過程以及匿藏地點;更甚者,是兇徒不足半句鐘已落網,招認了一切罪行。

夠膽將警探片的終極懸念一刀戳破,導演想必是留有皇牌在手吧。但看下去,發覺兇徒沒有留下任何後著,不似《黑夜之神》中,連被捕也在小丑的計算之內。上文指《追》不像荷里活式鬥智片,正因為此。永明不是個胸懷大計、務求挑戰法制的高智罪犯;相反,他從不制定周詳計劃,又在犯案過程中錯漏百出,只懂遇人殺人。眼見他被正浩輕易制服,對他的絲毫畏懼感就更是蕩然無存。其後他在警署作出的挑釁言行,明顯帶著漢尼拔醫生的影子,可是連片中女探員都不為所動,又怎教作為觀眾的我恐懼呢?

永明無法予人不寒而慄的感覺,正浩的調查過程也不見得驚心動魄。這類變態殺手片,主要靠鋪陳兇手的殘忍暴行,來營造那份無處不在的不安感;將他長期收押於警署內,敢情是自斷雙臂。明知正浩不會遇上永明,永明在外又沒有同黨,懸疑性自然大大削弱。

靜態的心理驚慄不奏效,幸而導演貫徹片名,加插了兩段突如其來的追逐場面,為平淡的劇情帶來一陣刺激。可惜設計上變化不多,兩場追逐戲都是單純地一個追捕一個逃跑,欠缺逼切性之餘亦頗為單調。去年的動作片《叛諜追擊3》之所以經典,正因為她從首幕倫敦火車站到之後摩洛哥的天台窄巷,都不單止兩個個體的追逐,而是牽涉多方勢力的較勁,追與逃的角色更會不時互換。但《追擊者》,於我看來,只是將一個本來非常簡單、僅需三兩秒便可完成的拘捕過程稍為延長了點,談不上精采。

至於正浩進行的所謂明察暗訪,既無法搜羅能將永明定罪的證據,亦無助找出美珍的位置所在。最後還是要憑永明意外遺下的一束鎖匙,使其手下能到特定區域內的住宅大門盲目亂試。坦白說,這樣破案隨機性太大,編劇要你生便生,要你死便死,不是一齣高質警探片該採用的橋段。結局美珍單憑一己之力逃脫,更顯得先前的搜捕行動多餘。

當然,以上各式各樣的批評都可以推諉於電影標榜的真實感,畢竟警方不可能每次出動皆有收獲,漢尼拔此等高智罪犯更加是世間罕有。然而撇開上述幾點不談,真正使我敗興而歸的,其實不在劇情走向不夠曲折離奇,而是在於電影的感染力問題。導演在片首向觀眾介紹了三個角色:一個妓女連環殺手、一個曾任職警察的馬伕、一個為養家糊口而被迫從娼的單親媽媽。可是看過整齣片子後,我對眾主角的認知依然停留在這層面。一個將所有篇幅都集中在一日之內的故事,觀眾根本無從認識他們的背景。結果,無論正浩表現得怎樣七情上面、歇斯底里,電影總是未能達到扣人心弦的效果,仿佛觀眾與主角之間存在著一道牢不可破的隔閡。

公式之所以能成為公式,是因為累積了前人的經驗,才會引來仿效者眾。《追》一心顛覆公式,另行闢徑,效果卻未如人意。除了幾位主角演出精湛,攝影剪接乾淨利落之外,其餘方面──特別是那粗糙簡陋的劇本──根本不值一哂。有時懷疑,此片能在韓國本土獲得影評界一致讚好,票房又爆冷大賣,是否意味著韓國人對當地政府以至警隊的顢頇無能已到達容忍極限,所以才會對這齣貶低官府形象的電影趨之若鶩,藉此宣洩不滿?

過譽的《追擊者》。

評分 : 6/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