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電影] Open Range 天地無限 (2003)


IMDB Link
User Rating: 7.5/10 (17,559 votes)

Rotten Tomatoes Link
78%好評 平均分 : 6.8

導演 : Kevin Costner
編劇 : Craig Storper

劇情 :
Boss和Charley在美國西部隨處遊牧多年,他們還招聘了兩人同行: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Mose與英語不太流利的西班牙移民Button。當他們到了Harmonville補給食糧,發覺該鎮被牧場地主Denton Baxter以暴力和恐懼支配著;討厭遊牧者的Baxter更密謀掠奪Charley的牛群,Charley為了維護自己的生活方式,唯有跟Baxter決一死戰…







前三份一在郊野的戲份當然少不了叫人看得賞心悅目的攝影啦。
另請留意:身兼導演的
Kevin Costner讓Robert Duvall的名字放在Credit中的第一位,真是敬老尊賢!

《Open Range》是齣很典型、很old-school的西部片,一個欺壓民眾的大地主,一群為民請命的英雄,很可惜全片長達139分鐘,單薄的劇情卻未足以支撐。奸角遭典型的樣板化,大地主和警長出場的時間都是跟好人主角同場,因此觀眾只能見到他們在主角面前的醜惡嘴臉。背後的動機、過去、性格?統統欠奉。鎮上居民如何受壓榨亦從無實證提及,一直只有四位居民跟主角有所傾談,令後來眾居民群起反抗不夠感染力。假如稍稍縮短一下片長,這些缺陷也許便不致於暴露得如此明顯。


戰場局限於這個無遮無掩、建築簡陋的小鎮,上圖一眼睇哂,難以利用地勢環境
想看《放逐》醫院槍戰或者《鐵三角》的開燈熄燈?都不會在《Open Range》裡找到。


此時劇情開始轉入直路,Mose和Button遭到Baxter手下所打傷,Charley和Boss於是憤然跟警長對質,發現原來警長與Baxter同為一丘之貉。無功而還後,兩人卻仍然在鎮上遊來遊去,時而在醫生Sue的家逗留,時而在酒吧聊天,絲毫沒有緊張的氣氛,電影也一直在這種困境躊躇不前了一句鐘。在美國就有一篇很辛辣的影評:"Kevin Costner's new Western is a showdown movie in the mold of High Noon, but because it's Costner,nothing really happens until, like, 3:15."〔High Noon是1952年一齣Real-time﹝實時﹞的名西部片,所有劇情都發生在中午。〕這或許有點不近人情,但電影確實過了足足100分鐘才有第一場和唯一一場的槍戰,而且看慣吳宇森或者杜琪峰的港產片觀眾也難以對那槍戰場面感興奮,兩幫人大部份時間都只是在大空地上互射。


Annette Bening飾演的醫生Sue跟Charley雙方互有意思,但內斂拘謹、放不低過去的Charley卻不敢表白…

受苦於陳腔濫調、描寫不夠深入和平淡過長的劇情,電影節奏實在過慢,能夠為他扳回分數的相信只有三位可愛(是lovable,不是lovely)的主角:奇雲高士拿的樣貌就像天生是為了演這種沉鬱的牛仔角色,他跟奇連伊士活常演的放盪不羈的浪子不同,二人的形象雖然同樣有型靚仔,但奇雲演的角色往往過去不堪回首(這次演的Charley也是)、總是心事重重,更加惹人憐。再加上Annette Bening演的大家閨繡Sue和Robert Duvall演友善慈祥的Boss,令原本平平無奇的槍戰也因為觀眾緊張主角們的生死而倍添懸念。


Kevin Costner飾演終日愁眉苦臉的悲劇英雄,你buy唔buy?我buy!

Kevin Costner在90年自導自演的西部片《Dances with Wolves與狼共舞》為他捧走奧斯卡最佳導演,風頭一時無兩,可是之後卻霉運纏身,多次入圍和當選金草苺最差男演員,當中的大製作《Waterworld》和《The Postman》票房皆遭遇滑鐵盧,其餘電影的票房成績亦只能在五千萬之下徘徊,跟過住的高峰期有如天壤之別。這次再回到他昔日的拿手好戲,但無論成本、格局和視野都難以跟《與狼共舞》相比,Kevin Costner也沒有企圖去創新領域,只能算是一齣小品,難以令西部片種起死回生。不過鍾情英雄俠義電影的觀眾,大概會像我一樣,替這齣電影加分吧。

評分 : 7/10

另外一提,2007年都有兩部新西部片推出:為Brad Pitt奪得威尼斯影帝的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港譯《叛逆暗殺》已排期上映;還有《弦途有你》導演重拍名片的3:10 to Yuma,集合了Russell Crowe和Christian Bale兩顆巨星,如此牌面也應該大有機會公映吧。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電影] Network 電視台風雲 (1976)

IMDB Link
User Rating: 8.0/10 (20,348 votes)
Rotten Tomatoes Link
90% 好評 平均分 : 8

導演 : Sidney Lumet

編劇 : Paddy Chayefsky

劇情:
UBS電視台被CCA所收購,Frank作為CCA所安插的耳目,而新聞部主管Max則因為部門長期虧蝕而成為首個被開刀的對象。一名曾經風光的新聞主播Howard得悉將失去飯碗,在一次直播中宣佈將會在一星期後自殺。Diana卻借此機會令新聞娛樂化,後來更開了一個全新節目給Howard主持,成為UBS收視最高的節目,但Howard逐漸成為一匹無法駕馭的野馬…

獎項 :
1.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男主角、女主角、女配角(史上第二齣同時包攬三個演員獎的電影);2.獲金球獎最佳導演、編劇、男主角、女主角;3.美國電影學院100年100大電影中排第64位


Diana這種女強人居然像個情竇初開的少女般向Max主動獻身,不大切合角色性格。

Howard Beale理應是電影中最重要的角色,整件事情都由他被革職所引發,然而他在電視台之外的生活全無提及,反而戲份全部落在已婚中年男人Max跟年紀差了一截的Diana的感情糾葛身上。Diana跟Max首次晚飯,自說自話形容自己為一個床上表演差勁的工作狂(影片實在沒時間去塑造人物性格啊),但關於她的私生活描寫就只有專注屏幕上Howard的訪問,而拒絕了男伴的愛撫一幕。後來Diana為求納Howard為下屬,不惜讓Frank將Max革職,顯示了她對爭取高收視率的不擇手段。而Max作為劇中唯一清醒和堅持新聞主媒、傳媒道德的人,但他在後半段卻僅是以Diana男友的身份出現在銀幕上,並無企圖拯救好友Howard出深淵,跟主線已經脫勾了。


任你流光一公升眼淚,單憑這幾分鍾的演出居然為Beatrice Straight贏得最佳女配角?

至於Max的老婆在電影過了一句鍾,發現Max的婚外情後,才真真正正有第一句對白。我們既不清楚Max兩夫婦的感情生活是否健康,也不知道Max在兩個只能活一個的情況下如何受苦,電影對主角的描寫如此蒼白,又有誰會關心Max最終會投去誰的懷抱?要不就集中探討或者挖苦電視圈生態,要不就集中描述角色的情感,片長只有120分鍾已經不敷應用,還將支線岔得這樣遠,使電影的焦點給模糊掉。


公司總裁Mr. Jensen一段長達四分鍾的獨白,似從經濟學書本不假思索地硬搬過來,
這種過份依賴對白
的講故事手法令電影變得枯燥乏味

後來Howard在節目中的瘋言瘋語,令總公司跟阿拉伯人的一宗股權交易流產。公司總裁併沒有第一時間將他炒尤魚,反而長篇大論地對他說教、改變他的思想,利用他在電視影響力,對外宣揚「公司宇宙論Corporate Cosmology」(早在30年前已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概念!)。劇情發展到如此荒謬的地步,經已與現實脫節,又叫人如何去瞭解或者反思這種新聞採訪的功利主義呢?不過在外國網站發現原來有不少人將此片定義為「Black Comedy」,但我從頭到尾都沒笑過一遍,也許這是我看得如此沒味的原因。


"It's too late.There's nothing left in you that I can live with.You're one of Howard's humanoids.If I stay with you, I'll be destroyed.Like Howard Beale was destroyed.Like Laureen Hobbs was destroyed.Like everything you and the institution of television touch is destroyed.You're television incarnate.Indifferent to suffering...insensitive to joy.All of life is reduced to the common rubble of banality.War, murder, death...are all the same to you as bottles of beer.And the daily business of life is a corrupt comedy.You even shatter the sensations of time and space...into split seconds and instant replays.You're madness, Diana.Virulent madness.And everything you touch dies with you.But not me.Not as long as I can feel pleasure...and pain...and love." Max(圖左)在離開Diana前的最後一席話…

我知道Diana是瘋的,她不將極左恐怖分子打劫銀行視作一回事,甚至將這作為一個發財機會,甘讓電視台淪為政治宣傳工具,但有需要加插這些畫公仔畫出腸的對白嗎?儘管此片演員的表現受到如此的高度讚賞,但明顯設計過、過份一氣呵成的對白、略嫌誇張的演繹,在這份無血無肉的劇本之下,他們也只不過虛有其形而無真感情。相反劇中最為內斂的William Holden在奧斯卡則敗於飾演瘋子的Peter Finch手上,可見評論界還是比較喜愛這種霎眼嬌。此片似將一本長篇小說搬字過紙,搬上舞台效果可能會好得多,但在大銀幕上?這絕不可行。儘管如此,《電視颱風雲》作為少有講述並批判電視界的電影,依然有一定的可觀性。

評分 : 7.5/10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電影]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魔盜王3 終極之戰(2007)


IMDB Link
User Rating: 7.2/10 (71,616 votes)

Rotten Tomatoes Link
45%好評 平均分 : 5.5


魔盜王因為票房大收而加碼推出第二三集,但她跟Matrix不同。Matrix創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然後第二三集是替這個未完善的世界觀補足,所以依然大有空間發揮;魔盜王則是一齣由迪士尼機動遊戲(詳見維基百科)所啟發而成的電影,故事由角色主導,第二三集明顯地畫蛇添足,新增了Davy Jones、海盜大會、東印度洋公司等這些無關痛癢的東西(儘管在那機動遊戲和電影第一集早有提及這些角色)。

第一集成功之處在於其幽默笑位,但第三集已再不復見,只剩下Jack Sparrow低低能能的小丑Show和一堆我以為只會在胡鬧港產片才會出現的爛gag。除了不好笑外,也嚴重打亂了電影的節奏,插在一些本應好型好爽快的場景,大剎風景。



發哥飾演的收風船長雖然能在海報上佔一席位,但其戲份之少和角色重要性之低實在令人氣結,
歸根結底還是想讓Elizabeth成為Pirate Lords之一,好讓後續劇情能繼續發展下去,

只不過一眾編劇想不到更好更可信的辦法,惟有讓發哥死得如此低能兼無意義,
而Elizabeth本身並不屬於該船隊,一眾船員居然會信服她的領導,實在荒謬。

上集加了個Davy Jones要捉未償還當日承諾的Jack、Will Turner要救被賣身的老豆、
東印度公司就企圖搵出藏有Davy Jones心臟的寶箱以稱霸整篇汪洋大海。
結局高潮位:三路人馬匯聚一堂爭奪寶箱,最終落在東印度公司手上。

但編劇似乎嫌劇情未夠複雜,第三集再加多個無故復活的Captain Barbossa、
一個無所不知的黑人女巫、一個海盜大會。然後在電影過了一句鐘後才告訴觀眾 :
1.海盜大會十年前將海神Calypso封印,如今要召集眾人解除封印以抗衡東印度公司。
2.Barbossa復活全靠那女巫,而那女巫正是Calypso,所以召開大會解除封印以換取性命。
3.Calypso原來跟Devy Jones是戀人,但又曾出賣對方 (這段最不明所以…)
4.刺了Flying Dutchman號船長(現任為Davy Jones)心臟的人要成為下任船長(今集新加的前提,只為炮製那悲劇結局)

但這些上兩集未提及過的前提 純以對白交待,複雜得難以消化
而且也引起了「十年後Will的詛咒究竟有否去除」、
「Calypso引起的旋渦到底想向誰人復仇」等疑問(詳見IMDB Board),
可見其劇情交待實在含糊不清!(好讓第四集有更多選擇去解話?!)



Jack Sparrow 突然精神分裂,其實是因為角色的動機無法說清(想做Flying Dutchman的下任船長)
所以才製造一個自己同自己講野的環境…真低手!也顯示出
這電影實在不夠時間去交待劇情。

Will跟收風船長在片頭的協議,將Jack交給了收風船長,以獲得Black Pearl,
而收風船長將Jack交給了東印度公司,企圖獨吞Black Pearl,
但東印度公司同樣不守承諾,得到了Black Pearl
Jack逃出東印度公司魔掌,回到了Black Pearl,囚禁了Will
Will逃了出來,Jack反而助他一臂,給了他那個指南針,
好讓東印度公司找到海盜大會的基地,然後找機會殺死Davy Jones,接替做船長兼得永生。
這段出賣來出賣去的劇情複雜程度也不惶多讓!眾人的動機短時間內難以理解。
Jack跟Will/
Elizabeth上集的關系有少許敵對,但今集居然無需解釋就站在同一陣線。



Keira Knightley 聲線薄弱且分貝偏高,偏偏角色又要扮堅強,好幾個場口都令我發笑…

一眾海盜在決戰前失去Calypso,打算打退堂鼓,Elizabeth這個昔日貴族居然奮起鼓勵眾海盜對抗,
還將海盜說成什麼Free Men and Freedom,昔日的價值觀去了哪裡!
Captain Barbossa一分鐘前才說不打算犧牲性命,居然也被Elizabeth那段惺惺作態的演辭感動?!
他可是為了存活才放生Calypso的自私鬼呀!


究竟Elizabeth是真正愛上做海盜(不過在二三集中這批海盜從沒打家劫舍)還是想救Jack?
不過Elizabeth跟Jack的情誼在第三集中毫無寸進,而Will在上集看見Elizabeth跟Jack打茄輪,
今集也沒幾句就冰釋前嫌?!而且還結婚了?!
為了花時間交待那些亂到七彩的劇情,結果就犧牲了三人微妙的關係,
在第三集中他們實在聚少離多啊,即使聚頭,編劇也沒有給他們多少發言的機會…

在第二集開首就有Jack一干人等在荒島逃避食人族,往後的劇情每隔一段時間就來一個高潮;
但第三集一場動作或者格劍場面也沒有,講多過做,而且敵我難分。
我明白兩幫海盜大動干戈需要理由,但有必要這麼冗長嗎?花了足足兩句鐘!
到了終極高潮,眾主角終於歸邊,也讓戲劇效果提升,而上兩集的成龍式諧趣動作加one-liner也終於回來!
不過這也難彌補前三份二的悶戲連場,即使《幽靈車神》《神奇四俠》這些爛片也不及《魔盜王3 》令我扯火!

評分 : 2/10

劇情太認真太臃腫(比起第一集)太想成為史詩巨著但焦點卻不集中。
角色又各散東西,導致角色性格和關係沒空間發展,角色動機也不可信和前後不一
大部份時間用於解釋過份複雜的劇情和陰謀,動作場面過份不平均,講多過做,片長應該刪減至120min
這2分純粹因為片尾出色的打鬥場面…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電影] The Cooler 厄運急轉彎 (2003)

IMDB Link
User Rating: 7.0/10 (12,573 votes)

Rotten Tomatoes Link
77%好評 - 平均分:6.7

導演 : Wayne Kramer
編劇 : Frank Hannah
Wayne Kramer

劇情 :

William H. Macy飾演的Bernie是個徹頭徹尾的倒霉鬼,正為賭場打工來還清以前欠下的賭債;而他的職責就是到賭臺上為長勝賭客帶來霉運,以維護賭場的利益,這就是片名《The Cooler》的由來。
五 年來的賭債尚餘幾天就還清,Bernie打算之後離開Las Vegas,此時卻跟Maria Bello飾演的賭場職員Natalie相愛起來,更為生活一直了無生氣的Bernie帶來好運。Alec Baldwin飾演的賭場經理Shelly又千方百計要挽留這塊瑰寶,Bernie究竟如何抉擇…

獎項 :
Alec Baldwin 憑此片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William H. Macy繼續演慣演熟這種沒有桃花運,面對女性就不善辭令的中年漢,
當中「每次飲咖啡加cream的時候,那瓶奶油總是不夠」的情節
就完全將其霉運的威力誇張化。(但未免重覆太多次…)


「美女愛上其貌不揚中年漢」的劇情理所當然地會童話化,
但關於兩人的愛情發生得太快也不真實,也缺乏笑點;
尤其當Bernie多年無見的兒子出現、以及和副線開始交叉後,故事發展下去就越演越陰暗。

色士風主導的配樂令電影的步伐過慢,結尾的賭局亦未能凝造緊張氣氛。
"Love , you have to play to win"這句slogan道出了電影結尾Bernie跟Shelly的分別
可惜這個主題著墨不夠多,使得這齣片無甚意義…唯一看點只剩下一眾演員的出色表現
奈何劇本對角色發展掘得不夠深入,當中更有些不自然的對白。(譬如Natalie拋棄兒子的剖白就很造作)



比Shelly更高職級的高層打算跟隨大潮流,把賭場轉型為娛樂中心。
"Nostalgia is great and we love nostalgia...but nostalgia belongs in a museum.
l think it comes a time to decide whether you're running a museum...
or you're running a casino."

高層插放的學院派年輕人提倡改革,將心理學帶進賭場:像暗色調的牆紙、暗藏詛咒的背景音樂…
但守舊的Shelly卻不屑這種「迪士尼樂園」,認為有失賭場的尊貴身份和拉斯維加斯的真本色,
堅持一貫的營運方式(像Cooler這種職位也只有舊式賭場才會出現)

歌手Buddy、賭場高層Nicky和Larry等只跟Shelly有對手戲,
一條著墨不少的副線 - 跟主線關連不足,有點喧賓奪主的感覺。



駐場歌手Buddy(圖左)的「獅子論」 - 隨了Buddy本身外,其實也適用於Shelly身上。
(又一個畫公仔畫出腸的比喻....)

對於Shelly:賭場就是他的一切,其他的東西他都不在乎
Bernie在跟Natalie相愛後轉運,Shelly竟然毫不替他開心,反而為了業績想盡辦法去拆散二人;
將整副生命依戀在賭場上,操縱慾使得他連唯一的朋友 - Bernie也失去。

這種既陰暗又複雜的角色如今卻放在愛情喜劇的副線,當中Shelly引發的暴力場面也破壞了這部片子的調子,
遊走於fairy-tale comedy和drama之間,更重要的是:這部片子中根本沒多少笑位!
將這個誇張的前提(Cooler的霉運)跟寫實的賭場陰暗面融合,結果兩面不討好。
編導大概要想清楚,到底他想拍一齣什麼類型的電影…
(不過評論界似乎挺受落,因為其快將面世的新作Crossing Over能號召夏理遜福、辛潘等巨星參演)

評分 : 6/10

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

[電影] Brick 追兇 (2006)


IMDB Link
User Rating: 7.6/10 (19,992 votes)

Rotten Tomatoes Link
78% 好評 - 平均分 : 7

導演 : Rian Johnson
編劇 : Rian Johnson

劇情 :
孤獨的
Brendan發現前女友Emily伏屍引水道
想起兩日前收到前女友Emily的求助,
言談間提及The Pin , Brick , Frisco,得知為毒品術語後
Brendan決定潛入市內一販毒組織查個明白…



Emily不想憤世疾俗的Brendan再插手其人生
"I came here to say goodbye.Okay? For good."

前女友Emily經電話向Brendan求助,Brendan於是倒處查探Emily的去向。
影片過子大概廿分鐘,Emily跟Brendan見面後,又改口叫Brendan不用理會之前說過的話。

見面後的當晚,Emily已經遇害。Brendan之前講過「只想找到她」,其實早可收手;
但在發現Emily屍體時,居然選擇藏起她,獨自追尋真相,以免警方插手打草驚蛇
(不算Spoiler,因為早在片頭已播出Emily遇害的片段,然後才由兩天前開始說起)

Brendan發現屍體時,仍是一貫的木訥

他倆已分手三個月,Brendan也沒打算復合,也沒苦苦癡纏。
在發現Emily屍體時,絲毫悲傷也沒表露出來;但居然為復仇,
願意多次捱打以潛入販毒組織,也未免太不合常理,搵戲黎做。


片中僅有兩位成年人之一 - 副校長,但欠缺應有的牽制作用。

將Film-Noir融入校園電影,此片在影評界贏得不少掌聲
更為編導帶來執導大片的機會 (The Brothers Bloom)
但校園的環境並無用盡,諸如校方或者家長在此片都不是舉足輕重的角色,
沒有在課室的戲份,學校任何時間都只得小貓三四隻。
此劇本其實搬到其他年齡層一樣拍到相同效果,Film-Noir Crossover青春片只淪為一種Gimmick
或者,最根本的原因 - 為了省減成本吧!(成本僅用了不足五十萬美元)


穿大褸,握權杖,扮有型的頭目 - The Pin
(但內裡是個裙腳仔,他母親也是個挺有黑色幽默的角色)

Brendan在販毒組織中,其實什麼證據都沒查出;
跟Kara和Dode(Emily的朋友)幾次對質,也沒撈得多少線索。
根本前半部都是在捱打,以搏得The Pin的注目以及信任。
倒是後來誤打誤撞下,兇手親口認罪,顯得之前下的功夫多餘。
作為一部偵探電影,觀眾參於猜謎的程度似乎不足。


片中Brendan多次經電話與Brain交換資料,過多對白結果枯燥

以第一身角度查案,導致太多暗場交代,
Laura、Kara、Dode等配角只在跟Brendan見面時出現。
配角們其餘時間的活動只能從負責跟蹤的Brain口中得知(跟蹤的過程同樣暗場交代)
結果大部份information經由Brendan的好友Brain說出
太多資料,太少鏡頭輔助,而對白速度之快亦經常讓人跟不上
將一個簡單的故事講得太複雜,害我要多次按pause來重組故事。


Laura - Nora Zehetner飾演 (Heroes S1中說服力驚人的異能人)

亦因為第一身的關係,角色描寫甚為單面,只為推進劇情而設。
Laura跟Emily兩人同樣的空虛、不受重視、走上同一條路;
其實有不少內涵可以發掘,可惜編導放棄了這條線。

電影從沒提及過Brendan查案/女友以外的生活(其父母一直沒出現過)
也沒有從中反思其離群和自大(《何必偏偏玩謝我》說過:一個好劇本一定要有角色轉變!)
平板角色亦令結尾的twist缺乏情感,而削弱了戲劇效果…


…而且結局也犯下大忌:用了五分鐘將劇情從頭到尾解畫一次!
天呀!難道沒有更聰明的做法嗎?

評分 : 4/10

[電影] The Woodsman (2004)


IMDB Link
User Rating: 7.4/10 (10,237 votes)

Rotten Tomatoes Link
86% 好評 平均分 : 7.2

劇情 :
Walter因性侵犯了兩名小女孩而被判刑,在獄中度過12年後獲得假釋,被安排到一間貯木場工作。他無時無刻都遠離人群企圖擺脫慾念,就只有女同事Vickie不介意他的過去…

提名3項美國獨立精神獎:
最佳首作電影
Kevin Bacon 最佳男主角
Hannah Pilkes 最佳首次演出









在片中多次出現的紅球,相信是過往Walter用來勾搭小孩之用,
大概喻意著不斷纏繞Walter的慾望(?)

Walter的戀童癖幾乎令所有親戚都離棄了他,只剩下妹夫Carlos依然願意探訪
但這個唯一的"朋友"在言談間也顯現了少許對Walter的歧視;
像Carlos初到Walter新居,發現對面街就有一座學校,衝口而出了一句:
"Living across the street from a grade school. Jesus."

而且Walter還受到各方或明或暗的針對:包括警官Lucas找上門咄咄相逼、
一位諸事八掛的同事從網絡尋找Walter過往犯下的罪狀,企圖公告天下
還有Walter自身的焦慮和不安:當貯木場上司向著Walter的方向走過來,就以為上司要來問話
即使是售貨員一句"May I help you, please?" 也嚇得Walter馬上回避。

即使心理醫生也只是在反反覆覆的詢問,夠鐘就收工
唯獨Vickie在Walter坦白過去並且主動提出分手後,依然對Walter不離不棄
這種病或者只有真愛能治癒…


"Remember when you asked me what...my idea of normal was? Normal is when I can see a girl, be near a girl, even talk to a girl, and not think about....That's my idea of normal."
跟心理醫生的一段對話顯示出Walter想改過,但歪念又不由自主地浮現
深受理性跟慾望的搏鬥所煎熬(以及自己憎惡自己的矛盾),Kevin Bacon的演繹很能表現出角色的沉痛
奈何題材偏鋒,無法惹來一向講求政治正確的奧斯卡青睞。


Walter企圖測試自己,跟蹤在巴士上遇見的女學生
跟小女生Robin多次攀談,那些曖昧的對話,究竟Walter會否重蹈覆轍?
導演對觀眾的心態拿捏得很準確,那場面製造了很大的張力。

整體而言,電影材料毫不缺乏,絕無冷場
主角改過自生所遇到的困難、內心衝突加上Kevin Bacon的演出也很感人。
當然,對Walter一面倒的同情可能稍為偏頗,畢竟電影對那些受害者的遭遇絕少提及。
而且數據上顯示大部份戀童者最終都會重犯,這也是 警官Lucas這樣討厭Walter的原因。

另一齣同樣講述病態強姦犯在出獄後企圖改過自生的The Free Will則主張悲觀宿命論,
跟《The Woodsman》大相逕庭,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一看。

評分 : 9/10

*下有Spoiler,請自行反白*

Walter已經制止不到對Robin的慾念,但在此時發現原來Robin也受父親性侵犯
Walter首次遇見
戀童癖受害者,Robin的眼淚令他及時醒覺
在當晚遇見另一個戀童癖好者,Walter將他恨恨痛揍一頓
導演也在這時flashback
Walter以前被打的鏡頭,
暗示著
Walter也在打昔日的自己,展現其痛改前非的決心。
一個頗為戲劇性的轉折,為Walter的將來注入一線曙光。

2007年12月8日 星期六

[電影] Identity 致命I.D. (2003)


IMDB Link
User Rating: 7.3/10 (36,420 votes)

Rotten Tomatoes Link
63%好評 平均分 : 6.4


導演 : James Mangold
編劇 : Michael Cooney

劇情 :
一場暴風雨使得通往市中心的馬路淹沒,十人被逼滯留汽車旅館,當中更有一名正押解往聽審的患精神病的殺人狂魔。
犯人走失,接二連三的兇殺案發生,人人自危…












York因為暴雨的關系無法前往醫院,惟有帶同遇上車禍的妻子到旅館過夜。

在搬進旅館前,以類似日本片《遇人不熟》的微妙剪接交代眾主角的個性
(盡責司機Ed、八婆女藝人Suzanne、貪錢妓女Paris、焦慮Ginny、花心的Lou、神經過份緊張的York)
以及跟York一家三口遇上的車禍的巧合關連,就很顯編劇的功力,也不落俗套。
製造了金田一典型的環境設定(偏僻的旅館,對外溝通完全折斷)和角色設定後,
向觀眾揭視當眾人都回到各自的房間,其實在背後都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就為其後的「誰是兇手」建立了很好的懸念。


洗衣機這一段處理得很有寒意。

必備條件:不時發出巨響的雷雨、奇形怪狀的死人方式(幸好沒有過份渲染血腥的大特寫鏡頭)
、初時最可疑的疑兇例牌死去、還有每個死者身上都有由10開始倒數的房間鑰匙,
導演對這種Horror-Thriller的公式運行得絕無失手。


這種故事總有兩個領袖,《Identity》裡的是前度警察Ed(圖左)和現任警察Rhodes(圖右)

倒是後半部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新twist,令她不只是另一齣《奪命狂呼》
劇情我也無謂透露太多,否則就失趣味了;
強烈推薦大家觀看,可惜這部電影沒機會在香港公映過…絕對是香港片商的悲哀…

評分 : 9/10

*下有Spoiler,請自行反白*

兩條平行發展的劇情線,想不到竟會如此交叉相撞
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詮釋"人格分裂",實在令人佩服!
杜、韋 新作《神探》裡面的「心中有鬼」也很可能受到《Identity》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