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電影] The Life Before Her Eyes 眼前的生活 (2008)


The Life Before Her Eyes 眼前的生活
IMDB Link User Rating: 6.7/10 (2,341 votes)
RT Link 26%好評 平均分 : 4.6

其實早在烏克蘭裔導演Vadim Perelman備受讚譽的處女作《House of Sand and Fog 塵霧家園》於零三年上畫時,就已經有少數影評人批評導演的處理手法,在強行催谷觀眾愁緒──一份電影根本不配的愁緒。畢竟片中一切悲劇皆源於主角不拆郵件的習慣,那麼眾主角的遭遇自然顯得愚蠢和可以避免;以致配樂越是在情感上加壓,演員越是演得歇斯底里,反而越起反效果。

雖則如此,我也不至於要全盤推翻導演為《塵》所創立的功績。當時Perelman在廣告界正吃得開,電影商多次向他提供執導機會都被其悉數拒絕,等的就是一本看得上眼的小說。最後他在精挑細選下選中《House of Sand and Fog》作為首次躍登大銀幕的改編題材,影評界的正面迴響證實他踏出了正確的第一步。憑藉不落俗套的劇情設計,深刻探討個人、家庭,如何受到資本(美國夢、物質、虛榮等)所侵蝕,發人深省的議題促使她從云云作品中脫穎而出。可是,當Perelman遇上了全無實質內涵可言的《The Life Before Her Eyes 眼前的生活》,卻依然以固有風格去處理,其弊處終於表露無遺。

電影主要由兩個時空所構成:Evan Rachel Wood飾演的十七歲女孩Diana,其後遇上的悲劇令她多年來也活在陰霾,亦即是由Uma Thurman所飾演,十五年後的她。既然Wood是已成事實的因,Thurman才是果,她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坦然面對過去,照道理應該是戲劇重心才對。然而Thurman的戲份並不多,真正主角其實是十七歲的Diana。

Diana的行徑跟普通青少年並無二致。她會躲在學校更衣室吸煙(她的同學早已見怪不怪,在美國大概是平常事吧)、課堂內傳紙仔,但《眼》片卻不像Teen Movie般吵吵鬧鬧,讓(年輕)觀眾從中得到娛樂和代入感;而是運用配樂、收音和攝影來凝造不安氣氛,Diana(某程度上代表了導演的看法)也處處流露不屑同儕的神情。假如她真要為昔日的反叛行為而感到內疚,以她這種年紀,其懺悔對象想必是家人吧?卻不然,其母只在保釋Diana的兩個場景偶爾露個面。其次,她(在銀幕上展示)的行為真是如此十惡不赦嗎?我們更常看到的是她與一位循規蹈矩的基督徒(對,導演是以宗教背景來釐定一個人的好壞)好友到處遊盪閑聊的生活片段,而非讓觀眾認識其叛逆頹廢一面。

由於角色戲份分配嚴重失衡,Diana的母親與男友出場過少,致使電影的情感基礎打得奇差。不,正確來說,應該是毫無基礎才對!再者,《塵》至少有個thought provoking的前題,即使後三分一墮進了荷里活melodrama的窠臼也無傷大雅;相反,看畢《眼前的生活》之後,僅能勉強歸納出「人生苦短」之類的老掉牙道理。她由始至終都只是純然的melodrama,一齣無法感動人的melodrama。缺乏感染力當然不是罪,但看著兩位主角經常無理地哭哭啼啼,加上那個跟畫面毫不搭配的沉鬱配樂,詭異得像看鬼片一樣,簡直就是精神折磨!

人們都希望這次失敗只是偶然,寄望導演今後能夠重振聲威。相反地,我倒認為前作的成功才是異數。只要導演繼續任用James Horner為電影配樂,繼續執迷於過份繃緊的戲劇處理,失敗作還是會陸續有來的。

評分 : 2/10
很痛苦的觀影經驗…只適合被虐狂收看

下篇 (含劇透) : 解讀《眼前的生活》The Life Before Her Eyes (2008)

1 則留言:

Peter 提到...

幫我更瞭解這片子,分析的好,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