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奧斯卡外語片] The Home of Dark Butterflies (2008)


The Home of Dark Butterflies
(原名 : Tummien perhosten koti)
IMDB Link User Rating: 7.3/10 (307 votes)
第八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項目 - 芬蘭參賽代表

13歲的Juhani屢教不善,經年來換過多個寄養家庭,終被政府勒令送往一所位處孤島、遠離塵囂的男童院寄宿,直到行為有改善為止。他甫入住,即被該處其他宿友教訓一番,院長(Olavi)亦擺出一副極不友善的態度。正當我以為此片會是揭露人性黑暗面的電影時,萬料不到,在Juhani嘗過黑房的滋味後,倏然筆鋒一轉,Olavi和宿友們都各自展現了他們和藹可親的一面,而Juhani也決定不計前嫌。

後來男童院失去政府資助面臨倒閉,眾人更願意主動留下,團結一致養桑蠶做貿易(片名的由來,借蠶蛹來比喻極易受傷害的孩童和青少年),自給自足來維繫這頭家。乍聽之下,橋段幾乎跟一般歐洲勵志電影無異。既然如此,何不索性一開始就將他們描繪成和睦融洽的師生?

看畢電影後細閱資料,才得悉又是一齣改編自小說的作品。一如既往,改編作品在劇情取捨上總是有點縛手縛腳,以致電影平白浪費了一個有趣、獨特的故事前設,反而留戀於不算新奇的Coming of Age Drama。主角無端有異性主動獻身,卻因兒時往事自責而趑趄不前,情節有點兒例牌(明顯向《普通人》借鏡),不能說沒觸動到我,但始終認為編劇扼殺了此題材的可塑性。

下含劇透,請自行反白
故事中段,院長夫人(Irene)與Salmi毫無先兆地發生關係,將電影重新帶到片初灰暗且帶點驚悚的調子。毫無疑問,這段婚外情對揭示Juhani縈懷在心多年的夢魘、以及其身份認同問題起了關鍵作用;然而,這條支線純粹為主劇情服務,無法對故事命題作出呼應之餘,反倒打岔了話題──對於兩人的處境,究竟我們應該施予同情鞭撻?直至片末,仍沒得到完滿答覆。

最初開迎新營時,Salmi是唯一一位沒有參與的宿生,並且及時制止他們展開毆鬥,最後他卻因東窗事發,殺死了牧場主管Tyyne。未知導演此舉是否刻意要將角色的黑白位置對調,但Olavi明知Irene出軌卻愛理不理,甚至推波助瀾,對悲劇發生同樣要負上一定責任。現時結局不單止變相認同了一眾寄宿者的欺凌行為,心理變態的Olavi更搖身一變成為點化主角(和觀眾)的良師益友,實在難以摸透編劇的道德觀。全片最可取的是Juhani那段糾結的過去,像剝竹筍般逐層逐層探究其內心世界,並藉此指出父母言行對下一代的影響與遺禍。可惜電影受累於整體風格不統一,陷入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但願導演肯把焦點都放到Juhani一家三口身上就好了。

評分 : 7.5/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