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人狗情未了 Truman:淡如水

主角患癌,死期將至,好友多年無見,突然到訪,短短4日內陪他看醫生、為愛犬尋找新家、又到荷蘭見兒子。原片名《Truman》是陪伴主角多年的老狗的名字,還讓牠登上海報,但原來只是掛羊頭賣狗肉,這條主線很快就被淹沒。

劇情有點零碎散漫,不像荷里活電影的主角往往臨死才回望半生,悔不當初。這裏主角與兒子只是有點生疏,絕非血海深仇。這種淡如水的處理手法,為電影奪得西班牙哥雅獎多個大獎,卻不是我那杯荼。

電影從主角好友的角度出發,卻無法映照出他對自身生活的反省。選材角度有點令人摸不着頭腦,兩人都無法從4日旅程中,悟出什麼人生大道理。想喝心靈雞湯的觀眾,還是去看《閃亮人生》吧。

蝙蝠俠對超人 Batman v Superman:急就章

在改編電影的路途上,DC已被老對手Marvel拋離太多,竟妄想用一套電影就為《正義聯盟》鋪陳。結果著名角色Flash居然是在閉路電視首次露面,不單無關主線,亦打破神袐感。還記得那個胎死腹中的奸角聯盟「Sinister Six」電影計劃嗎?在《新蜘蛛俠》裏不就是出現了幾件裝備,就足以引起漫畫迷討論,DC犯不着要Aquaman露真身吧。

上述劇情當然可以輕易剪走,但《蝙蝠俠對超人》劇本還是千蒼百孔。尤其當大家看過《美國隊長3》後,就更覺蝙蝠俠與超人之間的所謂矛盾,其實十分無稽,Lex推波助瀾的計劃也漏洞處處。

即使只看動作場面,因為預告片出得太多,實在無驚喜,只覺特技效果眼花瞭亂。萬眾期待的蝙蝠俠隻揪超人,無決一生死的大戰氣氛,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們會和好如初,共同對抗敵人。至於終極怪物最後才出場,不像一般動作片般,先殺一些二打六以震攝觀眾,亦是劇本的硬傷。

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沽注一擲 The Big Short:早知結局的教育電視

故事骨幹大概就是這樣吧:金融海嘯來臨前,三路人馬率先洞悉次按危機,藉此大賺一筆。於是,主角經常要說服投資銀行與客戶,而對方就當他們傻仔般,不停高呼「不可能,房貸不可能爆煲」。但觀眾明白,金融海嘯是千真萬確發生了的事,再把這些場面重演,也不會對這幾位「先知」有什麼驚奇或崇拜的感受。

除了Ryan Gosling與Steve Carell有同台戲之外,其實另外兩位男星是各有各演。
《沽注一擲》不在乎起承轉合,三路人馬也沒任何交匯處。說到底,這是一套教育電視,提醒觀眾不要錯信銀行,胡亂投資。主角們經常直視鏡頭講話,甚至有Margot Robbie與Selena Gomez客串,以賭場做例子解釋何謂CDO。過去經常為喜劇執導演筒的Adam McKay,用上搖晃鏡頭及頻密剪接,保持電影節奏明快。身兼監製的畢彼特,加上三大男星擔綱演出,無非要吸引(還是欺騙?)觀眾進場,欣賞這套教育電視。

沒錯,《沽注一擲》不會令觀眾有一秒覺得悶,牽涉的金融術語也解釋清楚。但事隔七年,大家都對次按危機的起源略知一二,總想電影提供一些新的insight,而不是舊調重彈。我知道,窮人根本買不起樓,銀行家都是貪婪的魔鬼,然後呢?